从2023年夏天开始,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带领团队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个名叫规德海的村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拍摄。近日,他的作品《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已在视频网站正式上线。
《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是首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社会价值单元扶持作品之一,由解读中国工作室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聚焦科技助力乡村教育主题,用影像记录乡村学校学生的逐梦故事。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计划中的‘电影清单’。”罗飞透露,《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2年的纪录片《Etre et Avoir》(《山村犹有读书声》),其中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风格深深触动了他,使他萌生了拍摄一部乡村教育纪录片的想法。罗飞说,《Etre et Avoir》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处理得如同动作片一般充满张力,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借鉴,记录下了规德海小学的点点滴滴。

“我们不会用剧本去拍。我大概知道要拍摄的时间和人物,但到底后面会发生什么,我控制不了,也不想控制。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种质感。”罗飞说,观察式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是他拍摄过程中的核心,他喜欢以这种方式挖掘更多细节,再确定进一步的拍摄计划。

罗飞没有为作品限定特定的受众群体。他说,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电影,观众在观看时代表的都是自己,每个人的背景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不同地区观众的需求。这也是他全程采用观察手法拍摄的原因之一,目的就是尽可能将观众代入规德海小学这一场景之中,创造尽可能多的情感共鸣。“观众可以完全依靠导演,导演可以依赖他的拍摄团队,这是让所有人都很舒服的拍摄手法。观众也能够在观看时感受到真实的乡村生活,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然而,没有剧本的观察式手法就像“开盲盒”一样充满意外。在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主人公之一、规德海小学的老师李为东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另一所学校当校长。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罗飞坚持以观察的视角做了真实记录。他告诉记者,当李为东在桥上与孩子们告别时,许多孩子都哭了,这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他,也成为全片的高潮。罗飞坦言,很多人都不愿意在镜头前流泪,他很感谢孩子们愿意在片中露出如此真实的一面。

通过一年的记录,罗飞和团队见证了规德海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一年时间对成年人来说或许不算太久,但对这些尚在懵懂之中的乡村儿童来说,这是从9岁到10岁的重要成长过程。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的进步变得更自信,也有孩子因为家庭问题而变得沉默寡言。
罗飞说,自己第一次来到中国农村是1998年。20多年过去,经济增长带来了许多积极变化,但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存在。纪录片中,70%的孩子都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大城市打拼。罗飞希望通过纪录片的镜头,继续呼吁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中国乡村的数字化教育水平在片中也格外引人注目。罗飞说,数字化教育为乡村孩子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双师课”模式下,孩子们可以轻松体验来自不同地区老师们的授课,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国实现拍摄乡村教育纪录片的梦想后,罗飞说,他还将继续关注乡村教育题材,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老师,连他的儿子也在兼职做老师,因此他始终对教育话题感兴趣。他希望,《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能够以温情打动国内外观众的心,让世界看到乡村儿童的成长与变化,引发对中国乡村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