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日,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主办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金融强国’学术研讨会暨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研讨会现场,广东经济出版社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担任主编,携手黄益平、彭文生、陈诗一、李建军、王擎、林义等金融领域众多权威专家共同策划的“建设金融强国丛书”正式发布。
据悉,“建设金融强国丛书”阐释了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构筑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广东经济出版社联合我国金融学界一批中青年学者策划出版的“建设金融强国丛书”,对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进行分析和论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丛书围绕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由概念到逻辑再到理论体系的研究思路,对于形成中国自主金融学知识体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了贡献。
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建设金融强国是一项极具开拓性和探索性的事业,金融强国理论构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则从金融如何促进科技创新的视角解读了科技金融的重要性。他认为,当前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来源问题,同时科技创新应遵循内生增长模式,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规模经济。
从科技和金融关系来看,彭文生认为,金融极大推动了科技创新,但面临着金融自身的外部性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避免金融的负外部性带来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债务压力等问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在发言中指出,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从财的角度讲,金融要为绿色发展服务。“绿色金融是环境要素市场与资本要素市场的融合,稀缺的资本要推动绿色、低碳、零碳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要素重置,进行绿色投融资、气候投融资等”。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院教授李建军则认为,当前要在理论层面明确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框架,构建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在实践层面,还要注重总结国内外普惠金融的成功模式,尤其是我国在推动普惠金融创新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包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普惠信贷政策、运用数字技术来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实践路径等,促进包容性增长,推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等目标实现。
对于金融安全问题,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院和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王擎表示,金融安全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从国内来看,经济转型、房地产市场、高杠杆是危害金融发展、加剧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看,把握好金融开放程度、捍卫金融自主权、妥善应对大国博弈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王擎看来,维护金融安全除了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还要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核心是从制度建设、机制完善、政策协调等角度提升金融安全治理能力。
与会专家表示,会议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以及自主金融学知识体系等话题的有益探索,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